球根花卉种植 ,球根花卉种植实验报告

圆根的栽培技术?
从球根花卉分类可见,种植时间集中在两个季节,一部分球根在春季3~5月种植;另一部分在秋季9~11月初种植。
2.种植深度
种植深度因种类品种、种球大小、种植季节、土壤结构、栽培系统(地栽或盆栽)及生产目的而异。黏重土壤栽植应略浅,疏松土壤可略深。为繁殖而多生子球,或每年掘起来采收者,栽植宜较浅;如需开花多和大,或准备多年***收的,可略深。
大多数球根花卉覆土深度为球根最大直径的3倍(测量方法是从球根的肩部到土壤表面,不是球顶到土表),如唐菖蒲、百合、美人蕉、大丽花、马蹄莲等;覆土到球根顶部的有晚香玉、球根秋海棠等;将球根的1/3露出土面的有朱顶红、仙客来等。
3.栽种方式
球根较大或数量较少时,常行穴栽,球小而量多时,多开沟栽植,穴或沟底要平整,不宜过于狭窄而使球根底部悬空。床土在整地后应适当均匀镇压,使栽后不致下陷,如需在穴或沟中施基肥,应适当增加穴或沟的深度,撒入基肥,上覆一层园土,然后栽植球根。
株行距视植株大小而异,如大丽花为60~100厘米×60~100厘米;风信子、水仙为20~30厘米×20~30厘米;番红花等仅为5~8厘米×5~8厘米。球根栽植时应分离侧面的小球,另行栽植,以免分散养分而开花不良。球根花卉的多数种类,其吸收根少而脆嫩,碰断后不能再生新根,故球根一经栽植后,在生长期不可移植。
球根花卉的繁殖方法?
球根花卉属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用叶插、鳞片插、茎插等方法繁殖。但扦插法繁殖获得的植株根系比较弱,常为浅根性,生长势也比较弱,抗性差,寿命短,因而球根花卉多用分球法繁殖,扦插法次之。扦插法繁殖比播种繁殖成苗速度快,开花时间早,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的幼苗,并能保持品种原有的优良特性,园艺生产中,对不易于产生种子的花卉多***用扦插法进行繁殖。用枝条扦插称为枝插或茎插;用叶片扦插称为叶插;用根扦插称为根插。
菊花是球根花卉吗?
是的,菊花为菊科菊属植物,是中国名花之一,菊花品种丰富多彩,喜好阳光,能耐寒,喜好湿润,还耐旱,菊花花形大、颜色美、叶色绿,有很高的观赏性,室内盆栽菊花可以清洁空气,吸收胶黏剂、涂料、清洁剂、塑料所释放的有毒物质,对二氧化硫和氯气等有毒气体也有一定抗性。
球根花卉如何施肥?
现在已经逐渐从秋季进入冬季了,球根花卉马上就要大量上市,比如我们知道的朱顶红,风信子,水仙花以及郁金香之类的球根花卉,我们买到以后,栽种上接着就会开花,大部分的球根花卉我们买回来开完花以后就会直接扔掉,因为开花消耗大量的养分,我们买到的球体就会严重的变小变弱,甚至出现开完花烂球的情况,最后直接扔掉,年年买,年年看花。其实我们在家庭中养球根花卉,如果施肥得当的话,它也是能够年年开花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用对肥料,保证它的球不变小,消耗的养分是通过我们施肥补充的,让它快速的长球快速的开花,那么球根花卉我们应该怎么去施肥?应该选择什么肥料呢?
首先来说一下,氮肥是促进长叶片长枝条的,磷肥是促进植物去分化花芽,长出花苞来开花的,钾肥是促进根系粗壮,促进球根植物的球根快速膨大的,这样说您明白了吗?知道选择什么肥料吗?对,选择磷和钾元素的肥料去补充,但是我们不要去单纯的补充磷钾,因为它的叶片要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单独补充磷钾肥料只会让它开花,只会让它的根系发达,球根能够持续的生长,后期缺少了氮,缺少了其他的微量元素就会不生长。
所以说我们购买到的球根花卉,栽种了以后,用有营养的土壤栽种,看着开始长叶片了以后我们就要开始给它补充磷钾元素含量高,其他元素也不缺失的肥料,比如花多多2号,我们购买肥料的时候它的说明书上或者是外包装上都会有氮磷钾的含量,选择磷和钾元素含量高,氮元素也不缺失,这样的肥料,一个月给他2~3次,肥料补充充足,它的根系会逐渐的在盆土里边长出来长满,吸收养分的时候是通过我们浇灌的肥料去吸收,吸收足了以后去生长叶片去开花。就不会因为我们不施肥,盆土中养分缺失,严重消耗球根中的养分去开花,到最后球根越消耗越小。到时候开完花以后整个球变小了,我们栽种上第2年不生长不开花的情况就会发生了。
养球根类的花卉施肥是非常关键的,选对肥料,用磷钾元素含量高的肥料去补充着,就能够让它快速的去出来花剑,正常的去长叶片快速的开花,而且球根在我们施肥的同时会不断的长大,不断的分生小的球,开花以后只要正常的生长,肥料也是这样去使用,不能停,直到到了它的休眠期,叶片全部枯萎脱落,我们将种球取出来,放到干燥的地方去保存起来,第2年栽种上就会再次生长,再次开花,而且球明显的看到没有变小。这就是球根植物养护的方法和施肥的方法,养护的过程中一定要见光充足,一定不要缺少水分。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96167400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hihunglogistics.com/post/1985.html